Alan Ip

最受歡迎文章

2011年6月18日 星期六

安排接觸英語的時間

與其說要征服一種語言要所謂"語言天份",倒不如說是熱誠+堅持的成果。

除非是天生有語言障礙(就是說話的肌肉也不協調)的朋友,只要你能用中文(即你母語)應用在日常生活,你都可以征服一種新語言。

換句話說,你可以擁有第一語言,也就有擁有第二語言的能力,視乎你有否把這潛能建立起來。



而建立一種東西,尤其是語言,是需要時間的。我們的大腦要用長時間去建立一種新語言的系統。

但時間的長短很重要,也是今天要討論的題目。

前陣子有位網友來信,問道:功課繁忙,要應付其他科目。在做功課時聽英文,可以嗎?

我的答案是:不鼓勵。

在現今世代,我明白multi-tasking是必要的。但這也是最沒有效率的。

如果你有經驗的話,找這樣的兩天來比較:一天你內做很多事情,例如計計數,背兩個英文生字,看兩頁書。但時間都是很短(10-15分鐘左右),而且沒有規律。

另一天你放一個小時專心計數,一個小時背生字,一個小時看十頁書。中間給自己一點休息的時間。

那你會發覺:在一天完結後,你在前者的得著不大,感覺好像什麼也沒做過似的。

但你在後者的情況下會發覺,你的記憶更深了,也沒有那種"空洞"的感覺。

在公開試的壓力下,我也明白考生的壓力:他們都想盡快也最多的事做好。

我也曾經是這樣的人,因為那時我沒有相關的知識去管理好自己的時間/精力。

但諷刺的是,這樣不但不是最有效率的方法,更會把我們的精力搾乾,令我們無以為繼。

在時間管理這方面,有興趣的朋友可閱讀Tony Schwartz 的 "The power of full engagement"和Stephen Covey的"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",這兩本書對我不只是英文的進步,以致其他生活層面的進步,也獲益良多。

Tony Schwartz提議把時間分成一個個間格,在那段時間內專心做好一件事,不要multi-tasking。

而Stephen Covey提議我們要"主動地"(proactively)去建構及規劃自己的時間表,要"主動地"把自己放在那個情況內。

應用在學習英語上,我們應該每天放30-45分鐘去主動接觸英語。其間不要去想其他的事,就專注在英語上。

過了45分鐘,休息一下,才去做其他的事,讓你的身體和大腦有休息的機會。

而時間的放置,也是很重要的。不要選一些自己會很睏或不專心的時間(例如吃完午飯想睡的時候,通宵後等等)。

此外還要建立起接觸英語的習慣。我之前有一篇文章有討論,大家可以再去看一下,溫故知新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